英学者曾预言: 中美太平洋大战, 决定性武器不是导弹, 是真的吗?
近年来,中美在太平洋地区的紧张关系越来越明显,军事对峙的风险也在逐步上升。
很多人都在猜,如果真打起来,决定胜负的会是什么?传统思路觉得导弹这种远程打击武器肯定是关键,毕竟射程远、威力大,谁不想靠这个一锤定音?
但有个英国学者,叫西达尔特·考沙尔,却不这么看。他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里说了,在中美太平洋大战中,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导弹,而是制信息权。
这话一出,当时就炸了锅,学术圈和军方都开始讨论:这哥们说得靠谱吗?
一、谁是西达尔特·考沙尔?
西达尔特·考沙尔是个印度裔英国学者,80年代后期出生,具体哪年不好查,但可以确定他年纪不算大,属于新一代军事研究者。
他在剑桥大学拿了学位,主攻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,这学校的名头够硬,说明他学术功底不差。后来他加入了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(RUSI),这是伦敦一家老牌智库,专门研究国防和安全问题,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。
考沙尔在RUSI当研究员,主要盯着现代战争和信息战的方向。他早年研究过传统军事力量,比如海军战略、航母的作用,还翻过不少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资料,想找找大国对抗的规律。
但这几年,他的兴趣明显转向了新兴技术,尤其是无人机、人工智能和网络战。他觉得这些东西正在改变战争的打法,传统火力虽然还重要,但已经不是唯一的主角。
2018年,他在RUSI发了一篇关于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作用的论文,挺受关注的。
到了2019年,他又抛出一个重磅观点,说中美在太平洋如果开打,导弹不是决定性因素,制信息权才是。这篇文章标题是《决定性发展:中美印太大战依靠海军远程导弹吗?》,直接把传统军事思路怼了一遍。
他不是光说大话的那种学者,还给英国政府和北约做过战略咨询,2020年在布鲁塞尔还给北约官员讲过信息战的趋势,讲得有理有据,挺多人服气。
二、考沙尔2019年的观点:导弹不牛,信息战才是王道
考沙尔的2019年文章核心就一句话:在中美太平洋大战里,制信息权比导弹更关键。
啥叫制信息权?简单点说,就是谁能更快、更准地知道战场上发生了啥,谁就能占上风。导弹再厉害,没目标打个啥?
找到目标靠的是信息,而信息靠的是侦察、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。
考沙尔不是说导弹没用,而是觉得它不是“决定性”的。他分析了中国导弹发展的背景。
90年代到21世纪初,中国海军跟美国比差得远,航母没几艘,远洋作战能力不行,所以拼命搞岸基导弹,比如东风-21D、东风-26这种“航母杀手”。
这些导弹射程能到几千公里,精度也不错,确实让美国海军压力山大。按传统思路,谁导弹多、打得准,谁就赢。
但考沙尔说,这逻辑有问题。导弹再牛,发射前得先找到目标吧?太平洋那么大,舰艇又不是站着不动,等你打。找到目标需要卫星、无人机、雷达这些东西配合,形成一个完整的态势感知系统。
如果这个系统瘫了,你的导弹就是睁眼瞎,打出去也是浪费。他拿了个比喻:导弹是子弹,但信息系统是瞄准镜,没瞄准镜你能打中啥?
为了证明自己没错,考沙尔举了2022年俄乌战争的例子。那年4月,乌克兰用海王星反舰导弹干掉了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旗舰莫斯科号。这导弹不算先进,射程300公里,速度还没超音速,按理说不该这么厉害。
但为啥成了?因为北约的情报系统帮了大忙。乌克兰通过北约的卫星和侦察机,实时掌握了莫斯科号的位置,俄罗斯那边压根没反应过来。导弹一发一个准,莫斯科号直接沉了。
考沙尔看了这个案例,说这就是信息优势的威力。导弹只是执行者,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背后的信息网。俄罗斯雷达再好,信息被压制一样没辙。
这事儿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:未来的战争,谁信息强谁赢。
考沙尔还具体分析了中美在信息战上的实力对比。先说中国,这几年无人机发展很快。比如攻击-11,隐身设计,能打能查,作战半径1500公里,2019年在珠海航展亮相时挺震撼。
还有无侦-7和无侦-8,一个能在18000米高空飞半天,一个能8倍音速冲到4万米高空,基本没法拦。这些无人机能给中国提供强大的侦察能力,发现目标后导弹就能跟上。
美国这边呢?靠的是RQ-4全球鹰这种高空无人机和冷战攒下的卫星网络。全球鹰飞得高,看得远,但速度慢,面对中国的防空系统可能扛不住。
卫星倒是美国的大杀器,能覆盖全球,精度很高。不过考沙尔觉得,中国在无人机上的进步太快,数量多、种类全,美国的卫星网络虽然强,但更新慢,灵活性不如无人机。
他还提到,信息战不光是侦察,还包括网络攻击和电子干扰。中国在西太平洋演习里老用电子战装备,能在几百平方公里海域里搞乱敌方通信,让导弹找不到北。
美国也有这本事,但具体谁更强,考沙尔没下定论。他只说,这场较量会决定战争的走向。
三、这几年的事儿:考沙尔的预言准了吗?
2019年之后这几年,中美在太平洋的博弈没停过,技术也在飞速发展,咱们看看有没有按考沙尔说的来。
2023年,美国国防部出了个报告,第一次把信息战列为未来冲突的重点。2025年,他们在关岛部署了新一代侦察卫星,能拍到几百公里外舰艇的细节。
这玩意儿明显是冲着中国的海军去的,想在信息上压一头。考沙尔之前说信息战重要,美国这步棋算是应了他的话。
中国也没闲着,2023年10月,东海演习里几十架无人机一起上阵,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信息,精准打了海上目标。这场面挺唬人,外界都觉得中国在信息战上不输人。
2025年,中国又测了一款高超音速无人机,速度10倍音速,射程和侦察能力都更强。这些东西跟考沙尔说的无人机主导战场完全吻合。
2025年,英国和美国搞了个太平洋冲突推演,模拟中美开打。
结果是啥?信息强的那方碾压对手,导弹只是最后补刀的。演习报告还提到了考沙尔,说他的研究给了灵感。
这事儿挺有意思,直接拿他的理论去实战检验,结果还挺靠谱。
2024年,考沙尔出了本书,叫《信息时代的战争:制信息权的争夺》,把信息战的重要性又讲了一遍。这书卖得不错,军事圈里讨论得挺热。
他的观点也开始影响政策,比如澳大利亚2024年调整了无人机计划,优先买侦察型的,显然是听了考沙尔的话。
四、导弹真不重要了吗?
考沙尔说导弹不是决定性武器,但现实里导弹还是很吓人。中国东风系列能打几千公里,美国的战斧导弹也不差,真打起来肯定是主力。那他是不是有点夸张了?
其实他不是否定导弹,而是说导弹得靠信息撑着。比如东风-26要打美国航母,得先用卫星或无人机找到航母位置,再实时传数据调整导弹轨迹。
如果信息断了,导弹就废了。俄乌战争里,乌克兰导弹能中全靠北约的情报,俄罗斯也有导弹,但信息弱就吃了亏。所以考沙尔的意思是,导弹是拳头,信息是大脑,没大脑拳头再硬也没用。
这几年看,中美都在信息和导弹两手抓。美国升级卫星,中国搞无人机群,导弹技术也没落下。考沙尔说的制信息权重要,确实有道理,但导弹也不是摆设,两者是相辅相成的。
信息战的重要性肯定会越来越高,毕竟技术发展太快,无人机、卫星、AI这些玩意儿更新一代,战场透明度就高一分。考沙尔预测,信息战的时代才刚开始,这话不假。
但战争这东西复杂得很,光靠信息也不一定包打天下。导弹、舰艇、士兵这些传统力量还是基础,信息战是锦上添花的倍增器。
谁要是光顾着信息,把火力扔一边,估计得吃大亏。中美现在是两条腿走路,信息和导弹都得硬。